跳到主要內容

台灣的新聞 - 關於泰國蘇美島事件

泰國的蘇美島發生了一起台灣女性遭受性侵的事件,這引起了我相當大的關注。畢竟,我也即將要飛到東南亞的某座海島。

我放下手上的筷子,目不轉睛地盯著前方的電視機,盡量無視便當店來來去去的人聲,聚精會神地收看了約10分鐘的新聞,然而最後獲得的資訊卻只有此文開頭第一句:「泰國的蘇美島發生了一起台灣女性遭受性侵的事件」。

為了做延伸報導,該新聞台找來了疑似旅遊觀光的資料畫面,列舉了國人愛去的觀光海島,如長灘島、沖繩等。然後,新聞就結束了。

這則新聞的厲害程度,就如同我在工作職場上遇到的舌燦蓮花的某長一樣,他可以滔滔不絕、口若懸河地說出一連串他做過-或沒做過-的豐功偉業,並且相當有邏輯地梳理他的論述觀點,但神奇的是,在他離開之後,我發現我完全抓不到這幾分鐘談話-抑或是獨白-的重點,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。

新聞結束了?就這樣結束了嗎?我在一邊心中不敢置信但又一邊覺得「台灣新聞媒體嘛正常」,重拾起筷子,伴隨著無奈的心情再次吃將起來。

我想了解的是事件的來龍去脈、該怎麼防範於未然、台泰兩國在文化上、生活型態上有哪些不同可能會造成相關的事件產生,相關事件是否曾屢次發生,外交部在事件發生後,對國人有何呼籲等等。

泰國蘇美島的地理位置在哪裡呢?至少標個地圖吧?我這個從沒去過泰國的人,看到新聞就想知道這個蘇美島在哪裡,若能在報導一開始就標出與台灣的相對位置,那該有多好,看新聞目的之一不就是增廣見聞。不是都說秀才不出門,能知天下事的嘛。

記者最後列舉國人常去的度假觀光海島,畫面上都是玩樂的場景,這些資料與這則新聞的關聯性何在?我想起以前也曾聽過台商在長灘島遇害之事,我以為記者列出這些地點,是要逐一探討過去這些海島發生過的重大事件,過往治安上的問題等等。

我以為這則新聞的目的是要警示國人出國度假也不要輕忽人身安全,而不是在這則事件曝光後,大力鼓吹國人前往這些海島度假。

新聞界也有新聞界的難處,我知道社會上也有小團體在努力帶給大家嶄新的媒體精神,但是畢竟還不是主流,而主流媒體則是聽不進國人的謾罵聲,播報新聞的內容品質過了這麼久依然沒有進步,導致我每看一次電視新聞,滿肚子的「我以為」就會再度冒出來。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衝破停滯期

不用準備考試的日子,時間突然多了好多出來。 開始上班後到現在,大概也過兩年了,準備日檢這段期間,很辛苦但是也很美好。我透過了這件事,再度感受到自己逐漸的改變。 以前的我很節儉,對於花的一分錢一毛錢都很在意,能省則省。或許是從小的家庭教育使然,奶奶很節儉,節儉到很小氣,甚至令人討厭的地步。父母則是該花則花,該省則省,決不浪費。於是,我們家製造出來的小孩也是有這種風格。 「為了考試去補習?自己讀就好了嘛,為什麼要花冤枉錢呢?這些錢拿來做OOO或是做XXX,不是很好嗎?」大多數情形能不補習,就不補習,這曾是我的原則。 但是現在的我似乎不太一樣了。錢只要花在刀口上、花在有意義的事情上都是值得的。於是我報名了日檢,又為了日檢報名了日檢班。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報考日檢,我的直覺反應大概都是「挑戰自己」。 大概也是受到工作刺激,這一兩年來,我發現工作幾乎佔了我全部的時間,一得空,我就想休息,做一些不用大腦的事情。有時候,就算借了書,也是沒看完就還回圖書館的機率更大一些。感覺自己好像停在原地打轉的陀螺,轉啊轉的,累是累,不過絲毫沒有前進半步。 為了讓自己脫離停滯的狀態,我報考了日文檢定考試,而為了日檢,我狠下心砸了台幣一萬多,報了兩個N1日檢班,希望能在最短時間把日文能力衝到最高點。 於是過去三個月以來,每週有兩天我總是下班後就衝去教室上課,每次三小時扎扎實實地學習日文,常常一不留神就開始打瞌睡,等手上的筆滑落到地上,才把自己驚醒。 雖然花了很多錢,可是評估結果,我認為這筆投資非常地值得。我的日文聽力跟文法能力突飛猛進,衝破了原本的學習瓶頸。就算這次考試沒通過,下次一定會過! 然後下一步是法文跟英文!

讀博?

到了快到畢業的時節,常常有人問我,畢業之後要做什麼?工作?還是繼續讀博? 「讀博?我現在為了寫碩士論文都快發瘋了,你覺得呢?」這樣尖銳的回答通常是我心中的吶喊. 「當然是工作!」臉上邊堆滿著笑容邊肯定地點頭,這通常是我一貫的回答.「讀書讀太久了,想要貢獻一下,不想再當米蟲了.」「讀博,當然也會有興趣,可是不是現在.大概要等我四、五十歲左右再考慮吧.」 說到讀博,對比兩岸年輕人,台灣學生在這樣的臨界點通常選擇工作,而大陸學生則是能夠繼續進修讀博就繼續往上讀.不是因為對學術有特別濃烈的熱情,而是覺得繼續讀博是唯一的一條路. 研究其實很有趣,只是過程很艱辛,尤其當時間滴滴答答在倒數時,生活都不像生活了,就只是活著. 鐵血派的導師或許會讓我一輩子難忘,但是此刻我只想要一個慈祥的聖母,溫柔地牽起我的手,細心提點我避開路上的荊棘與陷阱.

當月餅不再只是月餅(下)

事情上,早在金銀月餅開始大肆流行前,月餅早已經不再只是單純的月餅了。送禮者(行賄者)往往會在月餅禮盒中偷偷藏購物卡、名錶、名牌包等等。 2013 年在中秋節來臨之前幾週,中國新任主席習近平特別下令,禁止政府機構內動用公款互相送禮,發放月餅,希望能夠藉此遏止官場中的貪腐行賄陋習。 在習近平一聲令下後,各大商場的確不見「金銀月餅」的蹤跡,看起來較往年冷清。然而實情真是如此?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成效頗佳,但是事實是商家私底下仍然有「金銀月餅」流通的跡象。原來商家將金銀月餅換了名字,也換了包裝,現在的金銀月餅叫做「 百寶盒 」,而且也賣得不錯。 在現在的政策下,商家為了保持低調,不敢將金銀月餅擺在架上公開賣,而是轉為地下,只有顧客詢問時,才會偷偷拿出來買,而且絕對不會提及金銀月餅這個名稱。 在一家專做金銀月餅工作的趙先生說:「今年的新政策大大影響了銷量,今年只賣出了數億元,而去年,也就是 2012 年,總銷售額達到了人民幣 24 億元。差別太大了。」 習近平的政策「禁止公款送月餅」雖然有所成效,然而仍然無法完全遏止官場腐敗的陋習。即使如此,至少月餅的身分暫時又回復到了傳統上那種「可以吃的月餅」了。